扫叶烹茶坐复行,
孤吟照月又三更。
林大钦《斋居》
潮人饮茶的历史
潮人饮茶的历史,今天只能从文献上去寻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献阙略,潮人饮茶与否,茫然无征。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刻着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茶灶香龛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炉,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元丰三年到七年(-)间,苏东坡在*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给他一些建茶。东坡有《答吴子野》书道谢,说:“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惭悚。”
吴复古所送的建茶,都绝好,可见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难得茶”是因为那时潮州不产茶,“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永乐大典》卷《潮州府·税课》引《三阳图志》)。因而,那时饮茶的风气,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早起落床,尽日那在内头转,安排扫厝点茶汤。
《苏六娘》〈六娘对桃花叙旧〉一节,有苏六娘对桃花的一句道白: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持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潮谚云:“过门是客。”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水招待。《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家说亲,*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
《苏六娘》剧中也有类似情节。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
这是请媒婆喝茶。《荔镜记》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17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白)师父,师父钟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见,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正统七年()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有“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句,就讲到烧叶烹茶。如果说“烧红叶”是为了同“扫绿苔”对偶的修辞文字,不一定是写实,那么,嘉靖二十年()前后林大钦《斋居》诗“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写的,就切切实实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饮茶时追求的那种野趣。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实在还未见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还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普宁县志》卷十《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慧花岩品泉论》,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写:
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碧碗中,味果带甘,而清洌更胜。萧县令品茶,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虽然也很讲究,但毕竟不是工夫茶。
从上面引用过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看,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光绪十年()稍前,江都张心泰来粤,有《粤游小记》,其中写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瑚,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茗,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产者。
是则光绪时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原文收录于《潮汕文化源流》*挺广东高教出版社
图片:鲁父作品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⒈林乃:《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⒉朝建平主编:《正宗潮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
⒊李曾鹏展:《潮州菜》,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年。
⒋马风:《潮汕文化丛谈》,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
年。
⒌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年。
⒍吴觉农:《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年。
⒎吴龙辉主编:《煮泉小品:品茶艺术经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⒏佘文华:《烹调味尽东南美:谈驰名中外的潮州菜》,《炎*世界》,年
第5期。
⒐翁辉东:《潮州工夫茶道》,未刊稿,年。
⒑张华云:《潮汕工夫茶道》,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文化论丛
初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⒒曾楚楠:《潮汕工夫茶刍议》,《中国农史(茶文化专号)》,年。
⒓*光武:《工夫茶与工夫茶道》,《中山大学学报》,年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