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潮汕之声海滨邹鲁畲乡美聚源思根凤凰情
TUhjnbcbe - 2021/8/11 5:58:00
治疗湿疹北京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海滨邹鲁畲乡美、聚源思根凤凰情”,畲族的发源地在潮州凤凰山,这是经过各地畲族族谱记载验证和饶宗熙教授等有关专家审核后作出的结论。

七言畲族史诗《高皇歌》唱道:“蓝雷钟姓出广东,广东原来是祖宗”,“住在潮州山林深”,“祖公葬地是广东”,“凤凰山上去埋葬”,这实际上佐证了畲族的发源地在潮州凤凰山。

“炳千秋潮郡文明,归一脉畲家子弟。”可以这样说,潮州凤凰山畲族文化是潮汕地区的大陆文化、农耕文化与粿食文化的渊源。通过对潮州凤凰山文化开展研讨活动,探寻畲族的人文地理,能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潮汕之美。

一、人文历史

1、宗教传说

畲族人民信奉祖先,他们以凤凰作为民族象征。祖先崇拜、图腾信仰,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神灵。畲族称"盘瓠"为"忠勇王","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传说,畲族始祖忠勇王平番护国有功,高辛帝赠潮州一带为其领地,还把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忠勇王和三公主婚后,共生育了三儿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从此畲族有了本民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据说,畲族每一家族均有一根祖杖,杖首雕刻有龙头,称“龙头杖”。而潮剧《杨令婆辩本》里有一句唱词是:“老身手执龙头杖,定打昏君与奸佞”。此即移用畲人的龙头杖,拟为杨令婆打宋仁宗的戏剧道具。杖代表了畲族社会的一种民主形式:其族长在决族内大事时如果徇私,畲民便可用龙头杖打他。

2、历史变迁

畲族,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南方少数民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纵观畲族发展的历史,畲族的迁徙有着自然迁徙和*事迁徙互相交织的特点。迁徙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隋唐和宋元阶段,后期为明清两朝。一千多年来,作为一个不断将荒野变良田的山地游耕民族,畲族人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据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畲族人口数量为71万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列第20名。但现在,潮州凤凰山“祖地”聚居的畲族居民不足人。

由于畲族先民聚居于偏远的凤凰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畲族文化大多鲜为人知,乃至被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清代诗人丘逢甲有诗曰“椎结遗风尚宛然,凤凰山畔[pàn]种畲田,山中自作磐瓠国,更在佗王左纛([dào],古代*队里的大旗)前”。

“畲”字是由“人示田”构成,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用火烧荒与刀耕火种”。

畲族先民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先民以农为本,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凤凰山早先到处深林丛莽[mǎng],人烟寥[liáo]绝,几疑非人所居。“(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凡荒崖弃地居之,耕猎以自食,长年累月胼{pián}手胝{zhī]足地辛勤劳动。但由于耕作粗放,农业生产多采用“刀耕火种”形式,即砍树烧草作为肥料,然后再垦荒造田,所耕之地多属缺乏水源的旱地。

“凤凰乌龙很闻名,发源畲家石古坪;好山好水出好茶,梯田茶园满山岭……”畲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客人坐落便冲茶”,可谓是“远方客人到畲村,山笑水笑人欢乐。畲家什么好招待?绿茶一杯敬客人。”凤凰山几乎无园不种茶,“凤凰茶”更是畲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品质优良,畅销各地。

“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这是畲族人对喝茶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到畲族人家喝茶,至少要喝两碗才可以离开。在畲族人家喝一碗代表对主人不敬,喝两碗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如果刚好赶在吃饭时间喝了三碗,则是暗示要留下来吃饭。畲族人民热情好客、纯朴善良,以前还有“门不落锁”习惯,即全家外出耕种时,常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拴在门栓上。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修的《潮州府志·杂志》记载:“邑之西北山(凤凰)中有曰户者,男女皆椎髻[jì]箕[jī]倨[jù],跣[xiǎn]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挟弩[nǔ]矢[shǐ],以射猎为生,矢涂*药,中猛兽无不立毙者。旧常设官以治之,名曰:‘官’。或调其弩手以击贼,亦至。然其俗易迁徙,畏疾病,刀耕火种,不供赋也。”因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故畲族先民颇有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其狩猎能力一直比较发达。

二、走进畲族村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畲族从潮州凤凰山走出,开枝散叶,后世子孙遍布各地,书写着各自人生的瑰丽篇章。年12月24-26日,由潮州市潮安区人民*府、潮州市畲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文化交流会”在潮州市凤凰山举行。保护和传承发展畲族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潮州优秀文化资源,对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潮州畲族聚居在潮州市凤凰山脉,分布于潮安区的凤凰镇的石古坪村,归湖镇的山犁村、碗窑村、溪美岭脚村,文祠镇的李工坑;湘桥区意溪镇的*竹洋村、雷厝山村;饶平县饶洋镇的蓝厝村。

“未有饶平县,先有石古坪。”这句话验证了石古坪是潮汕地区最早的畲族居民村。石古坪村是畲族的祖村,也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因村中石头多、大,故该村取名为石古坪。畲族在粤东地区生活生产的时间,相传比潮州建制还要早上千年。又据说,明万历13年,李工坑畲族始祖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下金湖村迁居于李工坑。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工坑畲族村不仅民族特色文化突出,其自然及其他人文景观也引人入胜。而饶平县饶洋镇蓝厝村,也有着独特的畲族文化,现在还保有清嘉庆古围楼。

三、畲族语言

文学家胡适曾经说过:“过去种种,上至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美丽的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于拓荒殖土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1、形态特点

(1)潮汕方言是畲语的遗存

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保留着隋唐时期的古畲语成分,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据说畲族语言文化完全仅靠师传徒弟的口头传承,多通过后人死记硬背的形式来传播。而一些畲族族内经卷,汉字里缺少的,畲族人就会自创文字补上。潮汕方言中的许多词语,如:“妈汶笑”(意为微笑)、“溜绝”、“绝溜”(意为漂亮)、“浪裂”(意为非常)、“有盘口”(意为有办法)、“天普雾普雾”(意为天亮前后的天色)、“一枝路’、“一枝蛇”(凤凰话)等土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畲语的遗存。著名潮丑郭石梅在《苏六娘》中唱的“痰火喉”曲和方展荣在《柴房会》中唱的“卷舌”曲,都是古代畲歌发音的典型。

(2)畲歌是畲族的精神积淀

畲族先人大多能歌不善舞,畲族语言对潮语有着岁月流转、潜移默化的影响,潮州文化里处处散发着畲族文化的幽香。国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州志》中明确指出,“今日潮音戏中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过渡》的桃花姐与渡伯斗畲歌全段,以及喜戏中穿插的旦角打诨,那种‘扣子调’,都是畲歌的形式……”;“现在的潮州戏中的音韵,仍以畲歌为主流。畲歌中多道情打趣,述古之什,亦辄和潮音戏有交流的影响”……“畲歌”尾音悠长,带有明显的颤音,无处不透着明显的潮剧味道。

(3)“斗歌”遗风。

①心情愉悦即放歌

“畲歌”是潮汕歌谣的源泉,形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一首。“爱唱山歌敢大声,畲家山歌也有名;条条山歌有妹份,条条山歌有妹名……”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调,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歌。畲族先人擅于即兴歌唱,以歌代言,传情达意、述事咏物。这种通顺押韵的格式,跟大家熟知的“潮州歌册”可谓是一模一样。以前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

斗歌的序歌部分都是这样几句:“畲歌畲哩哩,欲唱畲歌行磨边(意为“靠近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边。”或者:“畲歌畲挨挨,欲斗畲歌行磨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来。”接着,歌手们便你—条我一条地“斗”起来。这种斗歌形式,源于畲族的盘诗会。由此,畲歌可以说是潮音的老调,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歌。今天潮剧的清唱、拉腔和后台帮声,潮剧的“老丑”曲的“双拗”和“痰火喉”的两种假声,都明显模仿了畲歌。

②“自编”畲歌唱开怀

不同类型的畲歌,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押韵。各有不相同的腔调,有的肃穆庄严、有的明快俏皮、有的悠扬柔婉……

③昔日歌声今难闻

畲族文化早已融合于潮汕文化之中,并促进了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潮州凤凰山的畲族村,在生活及生产习惯上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基本都讲潮汕话了。村里除了几位老人能讲畲语外,大部分村民对畲语都是一知半解,年轻一代都已听不懂畲话了。如今整个凤凰山区能编唱畲族山歌的年轻人很少见,独特的畲语已濒临失传。

四、民族服饰

1、凤冠银衣

凤凰到此,凤冠银衣。传说,忠勇王和三公主成婚时,帝后为三公主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未来的生活带来祥瑞。畲族姑娘们穿着民族风格浓郁的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形态类似凤凰髻(潮州凤凰山主峰),据说是为了纪念畲族始祖盘瓠,象征凤冠。衣裳、围裙上五彩花边图案,象征凤凰的身体、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的金色腰带头,象征凤尾;佩戴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凤鸣。走起路来,像一只五颜六色的凤凰在起舞。她们唱着淳朴优雅的畲歌,织着彩带、编着草鞋。传承着畲族“崇拜凤凰”的文化基因。

畲族服饰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大多是用自织的苎[zhù]麻布制作,男子服饰多为大襟布衫,妇女衣服是右开襟。畲族民族服饰图案精美、做工讲究、造型独特,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和人文价值,但现在,潮汕地区的畲族服装已与汉族无异,只有在传统节日时,才会穿着民族服饰。

2、手工技艺

勤劳淳朴的畲族人,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编织的彩带,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

五、人文习俗

畲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除去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共同的节日外,潮汕畲民有一些特殊的节日。

1、农耕文化

畲族文化偏重农耕,为保农事活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畲族先民常会开展祈求神灵庇佑的祭祀仪式,如圆冬节、牛歇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是“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畲族先民会祈求四季平安;农历二月初一(或初二)为“春福”,畲族先民会祈求春耕顺利;立夏日为“夏福”,畲族先民会向菩萨ト问后,方才下种,以期有好收成。而端午节前后,为“保苗福”,畲族先民会祈求禾苗茁壮成长;白露日为“白露福”,畲族先民会答谢神明,以保佑秋粮进仓;除夕为“完满福”,畲族先民答谢“神明”庇佑,庆贺丰收。这时,田野作了彻底清理,聚族摆宴,男女劳力一起饮酒庆丰收,俗称“理园埕”,半夜更会起来放鞭炮迎接天神,这些都是畲族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农历十月十四(五的神农节,畲民又称“五谷母生”节。家家户户都会备好染上红色的粿品祭神农。这一节日习俗是创自畲民而流行于潮汕汉民之中的。在我认为,潮汕众多粿品的诞生,与畲族的祭祀文化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2、凤凰山畲族招兵节

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凤凰山畲族招兵节,可谓是集凤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它从多个方位展示了凤凰山畲族原生形态文化的面貌。据说招兵节是为纪念畲族始祖盘瓠得神兵相助而获胜这一传说,"领行天下,世道良明"是招兵节的主题。其仪式是: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边念边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现在李工坑村五年会举行一次“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冬至”前后。如今,葬礼上的“功德班”和潮剧武戏中常用的“招马”程式,实际上都是模仿“招兵节”这一畲俗。

3、哭嫁习俗

婚丧嫁娶,风俗传承。在古老的风俗中,畲族同姓不婚。可在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大姓中,以对歌的形式自相婚配。结婚当天,新娘会通过哭诉的方式抒发心中对父母的不舍,于午夜徒步离开娘家。伴随着喜悦的锣鼓唢呐声,牡丹彩凤的八仙轿抬起窈窕的新娘,别具特色的畲族哭嫁风俗展示着畲族古老独特的文化印记。解放后,畲汉两族通婚日益增加,畲汉习俗不断融合。

六、畲族特色美食

食在畲乡,守望山哈。畲族大部分居住深山区,气候凉爽,自然资源丰富。山上的竹子、树枝、树叶,都成了畲族人活动和美食不可或缺的元素。潮州凤凰山区畲族居民喜欢吃用红糟泡浸的食熟鸭、熟鸡、熟鱼和熟猪肉。凤凰山上长着茂盛的“草仔”,吃凤凰豆腐时,且将采来的鲜嫩“草仔”和炸豆腐夹在一起蘸辣椒醋吃。

凤凰山区树林茂密,盛产野峰。凤凰山区畲族山民盛行吃“蜂虾”。蜂虾是蜂幼虫未羽化的变态虫体,在发育中以蜂王浆、蜂蜜、花粉为食,蜂虾的维生素D的含量超过鱼肝油10倍,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保健食品。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如三月三要吃乌饭。据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度过断粮关,并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后来,雷万兴回*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士兵出营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总之,凤凰山畲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是“粤东之光”。希望接下来我们能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融汇贯通,以持续拼搏的态度,为畲族文化的发展续写绚丽的篇章。

我是墨沫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之声海滨邹鲁畲乡美聚源思根凤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