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教学杜甫《闻官*收河南河北》一诗,几十年过去,对其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句子,记忆犹新。横跨北河,连结揭东、空港两区的进贤门大桥动工建设的消息近日传出,我于“第一时间”,也有类似的心情。在家乡能有这样一个集交通与景观一体的建设项目即将问世,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谁都不会无动于衷。
揭阳号称岭南水城,桥梁建设必不可少。桥梁的名称、造型、位置等等,也就自然地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因为关系到城市形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呼之欲出的进贤门大桥也不例外。
作为北河市区河段的新桥,它的名称,早在酝酿建设的时候,就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前此,北河的桥梁,大体以所跨河流和所跨地域取名,如北河大桥、新北河大桥、榕东大桥、梅东大桥和西凤大桥等。相关部门想到此桥的名称,最好不再落入旧套,而多一点时代精神和文化品位,考虑到它西连进贤门大道,发端于揭阳名胜进贤门,有意取名“进贤门大桥”。建设部门和地名部门向我征求意见的时候,我表示赞同。因为这个名称既以所连道路取名,传承了揭阳历史文脉,也表达了今日揭阳的道德与建设信仰与向度,与正在开展的崇贤立德活动相契合,文化品位远比纯以地域取名浓烈、丰厚得多。
至于造型、结构与文化配套,既然强调是景观大桥,我是赞同其景观营造,除现代元素之外,融点传统、地域元素的。所以设计者把两边桥堡设计成为汉阙的模样,顶端载以进贤门的模型,并与中间的古建屋顶构成一个传统建筑组群的横面,很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意。当然,如果把汉阙与“城楼”的造型处理得更抽象、更图案性些,使与桥身的现代特征、科学结构更为和谐协调,也许,景观效果会更强烈,时代精神会更鲜明。因为,吸纳传统文化、地域元素不一定就用写实的办法处理,如果适当转化一下,有时倒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岭南水城确乎须多几座景观桥,以提升城市形象。七八年前西凤大桥开建之前,我已提出相关建议,但限于当时的财力以及认识上的未能统一,而没有实现,现在“飞架南北”的进贤门大桥终于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作为市民,我为之欢喜。于是写下这点感想;至于一点文化点缀方面的处理意见,则是顺便提出,以供设计优化的参考。
(编辑:陈悦申)
来源:揭阳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