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兴化县自宋初设县,至明正统十三年裁撤,历时逾四百年。详考其裁撤之故,兴化县地处山林,面向大海,农业生产环境并不优越,经历了元末的战乱,其人口大幅减少。而明初兴化县赋役繁重,又兼虎患威胁,民众进一步迁离,无法继续承担县*运作、完成额定赋役,在乡民请求下最终裁革。兴化县“科举社会”的形态自宋代起逐渐形成,在崇文重教的观念影响下,兴化县人将科考兴衰与县的置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对兴化县裁撤的特殊话语解释。
问题的提出
谭其骧先生在谈到县级*区的发展时说:“县乃历代地方行*区划之基本单位。州郡置罢,分并无常,境界盈缩不恒,县则大致与时俱增,置后少有罢并,比较稳定。”1但在两千多年县制发展的过程中县的裁撤仍时有出现,由此观之,这一“非常之举”可以说是历史*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周振鹤先生在谈到行*区划史研究对象时指出,行*区划史的研究应包括从制度上研究行*区划的起源与变迁、理清行*区划各要素的具体变化、推究行*区划变迁的原因和规律三个部分,其中对*区变迁内在动力的探讨是目前较为缺乏、今后必须加强的方面。2从谭、周二位先生的观点引申开去,研究县级*区变迁的内在原因与规律可谓是一个当下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