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立夏日暮、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
跨越前*镇的连心桥、经东庄、过古县
到达“维中古地”——涂岭镇芦朴村社仔岭玉山庙
“维世威权归大老,中央位置配三公。”
——好大的口气!
在土地公慈祥目光的护送下
热心林长者带领我们,莫名其妙地兴奋,跃跃欲试直上蚁山
道路虽非崎岖,但也杂草拦路
荆棘割破肌肤,就像彩虹划破苍穹
只担心
那澎湃如云霭的热血,会像仙女散花般倾天而泄
涂岭芦朴、前*古县交界线
将山切成两半
“就在这半山腰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重要的考古发现”
林长者似乎波澜不惊
可我心中的惊天动地,换做眼前的杂草丛生
宁愿相信这是一个古战场,火烧的只是半个世纪的时间
劫后余生的满地古物,转眼间却又灰飞烟灭,只付笑谈中
行至一山坳
难于攀援而形成仰望之地
树脚下埋藏着层叠的古砖瓦当,像长在土层中的眼睛与鼻子
神秘地眨眼,紧促地呼吸
同行者*先从小穿梭于此,今日再捡拾摩挲这些砖瓦
仿佛拥抱昔日情人
重温儿时的记忆,也证明此行的意义
——故园如梦、*牵梦绕,蚁山应该是泉港桑梓情愫的“奶妈”!
“维中古地”△蚁山商周遗址所在地
△在蚁山商周遗址上方山体的土层中上,还埋藏着层叠的古砖瓦
02
暮色愈发苍茫。迂回往上
身后的草树像赶潮的海水,催促向前
道路愈显险峻,坡度几近刁难
如走钢丝般保持平衡、作攀岩状匍匐前行
终于登上了山顶
眼见一奇状石头,头戴鸭舌帽般呈球状
如鹰似雕,也像鹏鹞;石壁上的苔藓,恰似大鸟身上的斑点
石头凹陷处,正是鸟张开的大嘴
在呐喊?
在呼号?
在倾诉?
在祷告?
在诅咒?
惊悚后登上石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刚才还被浓郁暮色追逐的窘迫
一下子扭转了乾坤
翻身当了主人——大有君临天下气势
真可谓“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啊!
接近度的旋转开阔,而且规整有序
宛若一把铺展的彩绘蒲扇,
涂岭、南埔、后龙、峰尾、山腰在扇面上一字排开
刚要取出胸中块垒,纵横捭阖一番
孰料念头泄露,风云突变
天地又突然闭合成一只光鲜的河蚌
幸亏我们成为蚌内珍珠
远眺,苍海茫茫,云腾烟绕
俯瞰,前*坝头溪如练似带,挥笔划过添崎大地
下麟尾巨大石冠下的石冠社
庙内奉祀的“社公”,是否仙老心不老?
古县水库点缀山林
难道是来不及退潮的一滴海水?
——江山社稷、几度春秋,蚁山应该是泉港自然川岳的“泰山”!
△山路险峻难行
△鸟形海石头
△蚁山脚下接近角眺望泉港及远海
03
蚁山上曾经有九十九景,景景如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岩石遭遇开采,山体破坏
如今只剩乱石碎片,像蚁山伤心的眼泪
幸而,山腰下散落着遗珍般的三两海石头,还有五丈“状元坊”
恰似蚁山的胎记
蚁山得名于——山上曾有蚂蚁洞
洞内上下两块大石壁
可以容纳千*万马驰骋,蝙蝠大如簸箕
作为闽南十八洞,杨文广曾来征讨大动干戈
那时洞深无底,人们需要燃火把探寻
中有大井,三两纱线系钱也坠不到底
井底直通洛阳江
人们都说它是“沉东京、浮福建”的产物
然而,年专家莅临时却说
这块幸运遗存的海石头,却有着五六百万年的历史①
虽然它海拔只有多米;
时间推移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考古调查发现——
蚁山半山腰处南坡20平方米、北坡平方米表层及土层中
集中或散存着大量陶器残片
粗砂陶、细砂陶和泥质陶;罐、尊、釜、钵、杯、鬲、壶、瓮、洗
陶罐、陶尊,彩绘陶片
还有石器,石锛、石础、纺纶、石斧等生产工具
古人吃剩的动物骨骼碎块、种类及数量众多的贝壳、加工痕迹的石块、因破碎而扔掉的陶片。
考古的结果,蚁山成为一处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商周遗址
迄今—年左右
——天荒地老、伊人未老,蚁山应该是泉港历史脉络的“线头”!
△蚁山脚下的海石及“状元坊”
△年中科院专家考察蚁山
△收藏于泉港区博物馆的蚁山遗址古物件
04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忘今朝,数清、明、元、宋、唐、隋
晋、汉、秦、周、商,
还看“小儿时节”,谒见我们的蚁山兄弟
蚁山兄弟正披着桑麻,刀耕火种
挥动简陋却结实的石斧和石锛
采集制作食物
就在九十九景石头下,点燃柴火,烤煮海蛎、贝壳,烹狐饪鸟
罐瓮收藏黍稷,尊釜盛放酒醴
劳作之余,他们也曾诚心祭奠——
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百万年前海底的“古人”
“东京人”抑或“福建人”?
生活之间,他们不忘朝中原方向招呼“来者”
越千年,伴随着滔滔晋江水,来者却以牺牲的面目示人——
西晋的坟墓,东晋的王陵②
直至宋代,蚁山兄弟才有了真正的“接棒人”
蚁山呈现“古县”的荣光
蔡襄也梦见过它,写下: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万里情。”
或许,谢履就曾登临蚁山,吟咏他的《泉南歌》: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还有,
“蛇罔蹑龟背,虾屿据龙头。岸隔诸蕃国,江通百粤舟。”
明时,幸有张岳辛苦纂修县志,记载
“然今县北龙窟岭,下有古县遗址,市廛私滹,与今治所颇相类。”
……
暮色已浓,转眼间吞没花草树木
像海水淹没沙滩礁石
飞机草像撕碎的哈达撒落山间,飞光闪烁
山槐如佛祖、迦叶般拈花微笑
车桑子似观音玉瓶喷洒甘霖的枝条
我以朝圣者顶礼的姿态返回,以心的温柔丈量蚁山之路
完成了对蚁山的一次虔诚的朝拜!
——海滨邹鲁、唯见风流,蚁山应该是泉港深厚文化的“麦加”!
附注:
①年7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袁宝印、许冰、曾荣树莅临蚁山考察。特别是80多岁的袁宝印专家拄着拐杖,不辞辛劳,攀登到米高的蚁山巅峰勘察海石头。确定这块鸟形海石头至少万年以上,万年万年都有可能;这是继年11月,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文管会和惠安县文化馆对蚁山遗址考古后的又一次重要考察。见下面短视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袁宝印:(蚁山上的海石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样,我从来没有敢想象能这样,可是无法用球状文化来解释。所以,这个也不用说我非得在这个地方找到海蛎粘在(石头)这儿,有这个(球状)也可以说明海水曾经在这个地方待过。如果我在这又找到海蛎粘在这,那就不得了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袁宝印:“而且这(石头)有海蚀现象,(时间更长?)那这个东西(石头)肯定是很古老,好比说有五百万年、六百万年都有可能。”(视频提供:林锦文)
②西晋的坟墓:5年,泉港曾发现距今0多年的西晋纪年墓砖,墓砖上拓下来的字样———“永嘉三年七月五日”,确定墓砖的具体年代为公元年。同时,拓片上的其他文字,如“吉长富贵”等吉祥文字同样提供重要的信息。《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陈、郑四姓入闽。”目前地方志和谱牒记载,中原人士通过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迁入晋江流域始于永嘉年间。而泉港、湄洲湾沿岸一带是泉州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域;东晋的王陵:为保留至今、位于涂岭镇龙头岭九龙岗的晋安郡王林禄的陵寝。
△海石头的背面,像鸟吗?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