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七月初七好热闹情人节,出花园,走仔节齐
TUhjnbcbe - 2021/8/18 1:25:00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最为熟识的“七夕节”,也是汉民族文化中传统的“乞巧节”。在潮汕,“七月初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日子:成人礼“出花园”“七夕”演绎爱情神话、潮汕走仔回娘家、公婆生祈求小孩平安……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释放出浓重情感与意义。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谈一谈这个被赋予多重美好意义的日子。

出花园——潮汕民间的成人礼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较为独特的“成年礼”。俗话说:“十五岁成丁。“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在孩子15虚龄时举行。根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花园”指孩子玩耍的地方,“出花园”寓意孩子成人了、不能再玩了,要走出花园学会担当。按照潮汕地区习俗,有15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都要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为孩子举办“出花园”的仪式。

出花园习俗各地稍有不同,很难逐一叙述。一般的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按照习俗,“出花园”这一天,父母是不能叫醒孩子的,要让其自然醒。祖辈们认为,这样以后孩子早上才不会睡懒觉。而且,孩子必须一整天都待在家里,这实际上告诉孩子,从这一天开始,你就是大人了,再也不能贪玩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那天要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在饭桌上要坐大位。按潮汕习俗,饭桌中间放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食鸡头。有句俗话:“已经咬了鸡头”指的是已出花园。除了鱼、肉、蛋外,还要春菜(取有盈余之意),韭菜(韭与久同,取长寿永久),厚合(与人人合得来),大菜(吃后变得魁梧高大),鱼(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猪肝、心、肠、胃、肺等合成的杂烩汤,孩子一定要吃下,吃不完只有父母可吃,他人不能吃。揭阳、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意思是让孩子脱去贪玩、调皮等不良等习气,换上新的肠肚,因潮人对通情达理的人叫“有肚肠”。从此告别了美好的童年,走上了成年人的历程。

在潮汕有的地方要采来十二样鲜花,泡在水里给孩子洗浴,让芬芳洗净孩子气。出花园要备办三鸟、肉粿品送与亲戚,特别是外婆家,外婆家及亲戚则要馈送衣服或布料。当天还要设宴请房亲。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出花园”仪式已逐渐被简化,然而在部分乡村地区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传统仪式。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子。过了这一天的孩子就长大了,要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也慢慢开始得到别人的尊重。“出花园”这一习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地方文化,几百年来成为潮汕地区少年儿童成长必经的仪式。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七夕——中国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传说夜空中会架起一座“鹊桥”,渡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一年一次的相聚,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年,“七夕节”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许多人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也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七夕最开始和牛郎织女无关,始于汉朝

七夕又称乞巧节,始于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最初的七夕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妇女穿针乞巧、时间的崇拜、数字的崇拜和生殖的崇拜。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七夕就要到了,七夕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意味着你是时候秀恩爱了,该狠狠地发一波狗粮了!各位撩妹高手这个时候就可以放大招了,花些心思为她准备一件礼物,给对方一个高能surprise,对促进彼此之间感情是格外重要的!礼物送对了,可是会帮你加分不少的哦,分分钟俘获妹子们的心呀~~

送一件她喜欢的礼物,比如口红、香水,女生都是爱美的嘛,或者送萌宠,分分钟激起她爆棚的爱心有木有!或者情侣手表呀、送花束和花花礼盒也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呢!

浪漫指数:★★☆☆☆

如果你在节日的时候亲手为她制做一个漂亮的节日蛋糕,或者为她制作一本专属相册或光盘,记录你们彼此走过的点点滴滴,这种技能可是很受用的哦,妹纸们更愿意看到你花心思自己制作的礼物呢!

浪漫指数:★★★☆☆

在这个跟传统爱情相关的节日,你也可以给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带她到那些爱情圣地体验一番,苍山洱海,杭州西湖、古典乌镇、热情三亚等等,不管是去海边感受浪漫,还是到山中享受清凉,只要有爱人在身边,即是完美。

浪漫指数:★★★★☆

终级大招来了!说千万句“我爱你”,不如一句“我娶你”。所以如果你爱上一个女孩,那就努力给她一个家吧。在七夕这个浪漫的日子里给她一个浪漫的求婚表白,简直是神助功!求婚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哦!在七夕情人节这一天,向心爱的女孩子求婚注定将会成为一场一生难忘的浪漫经历。

浪漫指数:★★★★★

无论如何,再多的惊喜和浪漫女孩都不会嫌多的。所以今年七夕,给爱的她足够多的心意,约定相爱此生不再分离吧!

走仔会——潮汕特色习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走仔会”是潮汕七夕节一项重要的节俗活动。

潮汕人习惯称女儿为“走仔”,已出嫁的女儿相约在同一天回娘家省亲,潮俗称之为“走仔会”。《诗经·周南·葛蕈》中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即女子出嫁后返回娘家省亲,后来这一习俗随中原移民迁徙入潮而传到潮汕地区,可见由来已久。

潮俗的“归宁”礼共有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会”就是已婚女子在“归宁”礼成之后,于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亲的一个民间节日。

潮俗的“归宁”礼共有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会”就是已婚女子在“归宁”礼成之后,于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亲的一个民间节日。

“走仔会”的日期多定在农历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

七月初七这天一大清早,已出嫁并有了小孩的“走仔”们,纷纷穿上新衣,不约而同地携子带女,捎上孝敬父母的礼物(俗称“手信”)回“外家”省亲。旧时“走仔”们送的礼物多为“甜花生猪脚汤”和“甜莲子汤”,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们观念的更新,所送的礼物多为干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象征团圆与富贵的鸡蛋,象征长寿的粉丝等,也有送现金给父母,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已婚的“走仔”们相聚一起,慰问双亲。老人看到儿孙满堂,平平安安,热热闹闹,于是十分开心。“走仔”们的孝敬,既温暖了老人的孤独的心,又使他们感到晚年生活的幸福。“走仔”们送来的礼物,寓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之意。这就是“走仔会”的内含所在。

“走仔会”是潮汕地区民间的一个独特的节日,它继承和发扬了潮汕人的亲情乡谊和孝敬长辈的优良道德风尚。

公婆生——潮汕妇女育儿有方

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是儿童的保护神。在旧时代的潮汕地区,祭“公婆神”极为普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祭期,称“公婆生”。潮汕民间还有在男女“出花园”时祭公婆神的习俗,即无论男女孩子到15岁将告成人时,父母便办丰盛的礼物向公婆神隆重拜祭,以谢保佑之恩。

公婆神,揭阳尊称“公婆母”,汕头尊称“注生公妈“,澄海尊称“花公花妈”。潮阳尊称“床脚婆”,简称“拜阿婆”。

揭阳民间祭拜公婆母,古今成俗。公婆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抚儿育女的保佑神明。为了使孩子易于长大,妇女生下孩子的第二天,便在床上设“公婆母”神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只在床上摆一只粗瓷碗供插香之用就是了。祭品很简单,不用大鱼大肉,不用三牲发粿,习惯上只用二碗饭,一条猪肉,两只染红壳的鸡蛋和几个粿品,放于床上的簸箕中,点上二炷清香,焚化几页纸钱。每年七月由做母亲的带着十五岁以下的幼儿祀拜一次,直到孩子十五岁“出花园”。

有些家庭,每年除七月初七祭拜公婆神外,还在元宵节和和除夕节再次祭拜,以表示自年初至岁暮都对公婆神的敬重与虔诚。另外,如果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公婆神,祈求保佑平安。

阿婆,相传乃古时(有一说是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医治皇子。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决定上京试一试。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

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据说,孩子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下,其胆量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潮汕人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

七月初七,这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节日几乎贯串了由成长、恋爱到成家的重要人生节点,被演绎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日子。潮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民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潮汕地区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在这个热闹的七夕到来之际,星友们无论用何种方式过节,其实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是吗?

最后小编送上一曲《七夕》,祝星友们七夕节快乐!

揭阳星空网

一个接地气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月初七好热闹情人节,出花园,走仔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