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嘉善记忆鱼米之乡银嘉善
TUhjnbcbe - 2021/8/19 23:31:00
北京中科忽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8.html

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县市,江、浙、沪一带包括太湖流域边有很多。由于是平原地带,气候与环境都适于水稻生长,是产粮宝地。俗话说:“江、浙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河流密布、湖泊相连,是美丽的水乡,也是我国淡水鱼类品种最多的地方。关于太湖有个传说,说太湖是天上王母娘娘不小心掉下的头冠,周围的大小湖泊就是皇冠上溅落的大小珍珠,而嘉善县就置身在大小珍珠之中。

嘉善水面积之多,在昔日的浙江省内,也排在前列,这些淡水江湖,不但给水上交通带来了便利,而且水中的物产也极大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之需。自古以来,鱼类是人们身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这里的淡水中,能食用的水产远远超过陆地养殖的家畜家禽。

嘉善这块土地能养殖食用的畜禽一般有猪、鸡、鸭、鹅,还有羊、牛等,而羊肉主要靠外来提供,牛肉嘉善人很少吃,因为农家耕地最好的伙计就是牛,耕牛是用来劳作的,不是食用的。即使是养牛的人家,一般也不会自己吃牛肉,而是卖给城里人。而在江河湖水中,能吃的水产就多了,有各种不同的鱼类,大的有鲢鱼、鲥鱼、青鱼、黑鱼、白水鱼,小的有鯽鱼、鲶鱼、鳜鱼梭鱼、菜花鱼等,还有虾、蟹、鳝、鳗、鳅、鳖、螺蛳、蚬、蚌等,可以说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对本地城乡居民来说,吃河鲜是既方便又便宜。昔日最贫苦的老百姓没有下饭菜,临时去河埠摸一盆螺蛳是很方便的,也不用花一文钱。从现在科学养身的观点看,常吃河鲜可以使人聪明。所以从嘉善走出去的许多人,智商、情商上都很优秀。


  再说,用河鲜做的菜很美味,光一种鱼的做法就有好多类,如鲫鱼,可红烧、串汤、清蒸等,各有各味,让人食欲大增。有些菜肴在北方是名贵之菜,在嘉善却很普通、很便宜。长期以来,造就了嘉善简单但又富有营养的地方菜系,养成了人们最实惠、最科学的饮食习惯。


  粮食中的大米,是我国南方的主食。嘉善县盛产优质大米,据历史记载,有香又糯、粒小而柔的香杭稻(又名“红莲稻”),有早熟的早白稻(人称“早八哥”),有秋初成熟的麻雀青,还有八月白、白芦秈、晚白稻等。糯米的种类也很多,在嘉善县水稻种植史上,上述高质量的稻米都有过详细记录,对它们的生长习性、脱粒难易、产量收成率、出米率,以及口感、市价等信息也有记载。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老百姓、对社会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实践证明,社会财富的积累最基本的成本就是能供人活命的粮食,人们只有在吃饱以后才能去创造其他的财富。所以,一直以大米生产为主要经济的嘉善县,一直受到上级地方*府乃至中央*府的重视。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好,有了米饭,有了以鱼虾河鲜为主的菜,能如此长期受用,也是昔日嘉善人为之自傲的。


  至于“银嘉善”一词,也就是对“鱼米之乡”的概括。古代的货币流通使用的是银子。银,亦称“白银”,也是富裕的代名词。所谓“银嘉善”就是富裕的嘉善。


  那么,历史上是何时、何因对嘉善如此称谓的呢?这里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指农田的收成率和土地的肥沃度。用农民的说法叫“田脚”。相比之下,嘉善的“田脚”已经不错了,但相比之下,邻县平湖的“田脚”比嘉善更好,粮食产量更高。所以叫“金平湖、银嘉善”。

第二种说法是嘉善盛产优质白米,还在明代广种棉花,又是到处闪闪银光的江河湖荡,出产的鱼类也是银鳞耀眼,加上养殖蚕茧、抽丝织绢都闪耀着银光,都是能赚银子的好东西,所以称“银嘉善”。

第三种说法是指官场收益。昔日的官银也是按级别区分的,各个地方的收入是不平等的,富的地方多一些。还有,贪官们搜刮地方民脂民膏也是多少不一样的,所以,在昔日的官场上,对收入的多寡都分档次,在嘉善当官收入不错,但比平湖还是低一个档次,所以在官场上就有“金平湖、银嘉善”一说。


  上述只是几种传说诠释而已,根本没说到“银嘉善”的真正意义上。其实,“银嘉善”就是富裕的鱼米之乡之浅显之意,用不着去深究和探索。“鱼闪银光米亦白”,这就足够了。


  有得天独厚的水乡环境,有先人创造开辟的粮食种植之富裕天地,如今的嘉善人生活在苏杭天堂之间,长期来形成了珍惜时光、保护环境、聪明好学、不虚度光阴的独特的文化人格。这是上苍赐予的,每一个嘉善人,都要好好珍惜!

来源:县档案局

编辑:张诗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嘉善记忆鱼米之乡银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