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将至,是不是觉得春节已经临近尾声了?那你就太天真了。潮汕人民告诉你,离春节结束还远着呢!潮汕的年俗活动——“营老爷”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今天,小编就带你瞧瞧潮汕地区的“营老爷”。
“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正月期间的祈福拜神活动,俗称“大劳热”。
自正月初一起,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潮汕地区各村各镇轮番举行“营老爷”盛典。在潮汕地区,“老爷”是指各村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有城隍、关爷、妈祖,有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佛道诸神,还有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
“营老爷”还是“迎老爷”?
关于这个习俗,有人习惯叫“迎老爷”,也有人用“营老爷”,究竟哪个说法更正宗一些呢?
《潮汕方言词考释》的作者,语言学家李新魁和林伦伦先生,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营,周游。如‘营神’、‘营灯’。”
“营”原先指“营回、围绕”,如《春秋》公羊传:“以朱丝营社。”又有往来反复、萦绕的意思,如《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所以,我们现在写的“迎”其实就是“营”,在读音和意义上均符合。
如果我们用潮汕话念一下“迎接”、“欢迎”,就知道跟“迎老爷”的“迎”读音不合。潮汕话说“营老爷/神”、“营灯”等,都含有将老爷/神和灯抬出来绕村、沿街游行的意味,我们又把“营老爷”说成“游神”,就是这个原因。
营老爷的由来
“营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
土神的祭祀,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
潮汕地区的“营老爷”则兼具此两种目的,是对本境土神在旧的一年庇佑人们平安和顺、五谷丰登的报答,也是向神灵祈求在新一年里为人们赐福降祥。
信众在虔诚地拜祭“老爷”
“营老爷”,有文营和武营两种。文营即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村里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在仪仗队、古乐队、旗手、村中族长的陪同下,巡遍村子里的街巷,再沿着村界走一圈后回到祠堂。
武营又叫“走老爷”,是在祭祀仪式完毕,用红布条将神像捆绑在轿子上,村里小巷各处燃上篝火,抬轿的壮士们见到篝火用力举起神轿,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各街巷,沿村界跑一圈回到祠堂。
“走老爷”
“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盛大而华丽,由标旗、彩旗、醒狮、歌舞、大锣鼓等部分组成,并不固定。且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往往一村“营老爷”,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一派热闹景象。
营老爷的热闹景象
丰富的贡品
“营老爷”拜祭要准备的贡品很多,有三牲,比如猪、鹅、鸡,还有粿点、香油、果品等等。
红桃粿则是逢年过节必备的粿点,做红桃粿是潮汕妇女必备的手艺,有甜馅、咸馅和不包馅三种,红粿讲究色彩红艳,朝贡的时候则要成双成对不能用单数,寓意美好喜庆。贡品献供时一般需要插上“仙草”(石榴枝),并撒上香粉。
“营老爷”既是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亦是一场隆重的潮汕民间艺术盛会,其中也融合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潮州大锣鼓、普宁英歌舞、潮剧、潮州铁枝木偶等,都是充满潮汕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
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