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民居和宫殿庙宇上都可以看到大型的木构架支撑,这些结构奇特、雕刻精巧的木构架就是潮汕传统建筑中的“大木作”。今年初,这种极具潮汕传统建筑特色的工艺被列入潮阳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金灶镇的大木作匠师陈悦群成为这个项目的首位区级传承人。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现年58岁的陈悦群生长在一个大木作世家,他祖上几代人都是当地有名的大木作匠师。陈悦群就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对大木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熟练掌握了大木作的技艺。深厚的家学渊源,加上自身对大木作的热爱和钻研,使陈跃群很快成为一个“上至丈竿,下至刁刀”的大木作工匠,无论是整体结构的设计安装还是大小构件的精雕细刻,他都得心应手。
我们这个大木作,最传统的就是配件,大载、二载、三载,三载五木瓜。这是传统技艺大木作的基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只有我们潮汕才有这些工艺。——潮阳区非遗项目大木作传承人陈悦群大木作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主要用于宫殿、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以及构架所用的卯和斗拱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危害。这是孔,这是榫,(两者)安装到一起,这个构件就这样装起来。这有个孔,这有个榫,安装在一起,连起来起到抗震的作用,雕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潮阳区非遗项目大木作传承人陈悦群
陈悦群告诉记者,潮汕古建大木作是广义闽南建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中国传统大木作的旁支,遍布潮汕大地的大量古建筑和近几年新落成的仿古建筑就是大木作营造技艺的经典之作。潮汕大木作一方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建筑模式和技艺,另一方面结合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因素进行改变和创新,形成独具潮汕特色的大木作工艺。
我们的材料要选择优质的杉木,比较耐湿,我们沿海(地区),风雨,台风多,所以要选择韧性较好和耐潮湿的材料。——潮阳区非遗项目大木作传承人陈悦群
在潮汕的传统建筑营建中,大木作是建筑物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大木作的设计和制作都有着非常多的讲究,作为大木作匠师就需要身兼多项任务,大到地基探测、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小到一个构件、一处花纹都必须了如指掌。
这个门是有讲究的,左边是龙畔,门嘴做条凹型沟,就是“龙开嘴”,这边虎畔有条骨,叫做“虎吐舌”。把门关上之后,从门缝看不到外边。这个门闩,龙上虎下,(把上面的)门闩关过来,下面的闩关过去,叫做“龙上虎下”。“尺门寸闩八分龙”,一尺宽的门就做一寸宽(门闩),这个门三尺,门闩就是三寸,比如门宽是3尺,乘个0.8倍,等于2.4寸,这个门的厚度就是两寸四,这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它的比例十分准确,合理,做出来的东西比较好看,门小门闩大不好看,(其中)都是有比例的。
——潮阳区非遗项目大木作传承人陈悦群
大木作营造主要依靠工匠心口相传的营造法则和多年练就积累的精湛技艺,因此,大木作技艺传承和发展关键就是掌握传统营造技艺的匠师。为了使这项技艺能够很好的传承,陈悦群早在多年亲就开始在子侄中培养接班人。如今,他的儿子陈颖锋大学毕业后,选择追随父辈的脚步,并借助所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父亲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发挥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古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使古老的大木作得到新的发展。(陈悦群)他是第四代(传承人),接下来第五代是他的儿子。几十年来,在周围建设了一大批古建筑的(木工制作),(使)木工制作的工艺,在潮汕建筑的传统传承下来,他们对这方面十分注重,学习研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让潮汕文化大木作制作工艺能够发扬光大,也对古建筑(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金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楚鸿
大木作曾是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一大特征,如今,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千万潮汕寻常百姓家。一代代大木作匠师和其就建造的一座座潮汕传统建筑,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蕴含着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一种坚守,成为潮汕人乡愁记忆中一道温暖的风景。
--END--来源:潮阳广播电视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