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绣“非遗”传承人洪裕静在指导外国大学生志愿者学习潮绣
外国大学生志愿者在汕头体验当“绣娘”
细如发丝的绣花线随双手上下穿梭,绵密的针脚绣成了小花、爱心、文字……栩栩如生地钉在绸布上。8月7日上午,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突尼斯以及罗马尼亚的4名外国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汕头市的裕虹钉金绣传承中心学习潮绣,体验了一回当“绣娘”的感觉。
据了解,这4名外国大学生是以海外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广东汕头,参加由汕头大学埃塞克团队公益项目部主办的“年埃塞克特殊群体关爱国际公益夏令营”的。在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活动期间,主办方也专门为他们设计了每周一次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带他们学习潮汕剪纸、潮绣以及书法等,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魅力,希望他们能够为中外交流合作充当友好使者。
在昨天的潮绣学习现场,22岁的马来西亚女孩Ms.LaiWengYee(赖翁怡)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潮绣非常有趣,但制作过程很考验耐心与毅力。她对自己在绸布上绣出的“爱心CHINA”图案表示很满意,她说要把学到的潮绣技艺带回马来西亚与其他同学分享。
穿针引线看似容易,但对于来自突尼斯的IslamTroudi(图鲁蒂)却并非易事。记者在现场看到,她一开始尝试穿针时,连续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看到其他同伴开始绣花了,她自己也急得满头大汗,“好在有热心潮汕朋友出手相救,我才能当一回‘绣娘’。”
来自新加坡的女孩Nadhirah(娜迪拉)也是第一次接触潮绣,但她拿起绣花针来有模有样,轻翘的兰花指更是绣娘的“标准姿势”。汕头潮绣“非遗”传承人洪裕静对Nadhirah绣出的小花图案称赞,直夸她“有天赋”,并指导她要将一只手置于绸布上面,另一只手放在绸布下方,操作起来更为灵活。
据介绍,潮绣起源于唐代,因图案严谨,色彩瑰丽,具浮雕效果,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在全国各绣中独树一帜,入选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在20世纪60、70年代外销世界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如今,潮绣仍是海内外潮籍华人共同的特殊记忆,昨天体验了一把“绣娘”瘾的4名外国学生均表示,能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非常荣幸,将把所学的、所见的中国文化带回他们的国家,让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更好交流。
(来源:羊城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