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漫步北河榕城区榕华-东升段,看碧波荡漾的河面上,白鹭成群结队,或振翅飞舞,或嬉戏打闹,抑或悠然觅食,白色精灵与碧水盈盈相衬映,充满诗意;伫足远望,只见河畔湿地间,人行绿道蜿蜒,嫣红的花、青翠的垂柳夹道相迎,踏着木栈道,一直延伸到亲水平台,榕江水从脚下流过,三五路人悠然漫步,谈笑风生,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漠漠水边飞白鹭。郑楚藩摄
水鸟相依,水木相映,如此美景,在北河湿地公园就能欣赏得到,而这正是我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遗余力提升揭阳人民幸福感的一个缩影。年早春,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就来到北河湿地公园,探寻这一片地处闹市的“世内桃源”。
△北河湿地公园位置图。阿龙制图
01
从自然冲积河道
到大堤护河
北河榕华-东升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基本上没有形成抵御特大洪水的堤围,几千年来,都是自然形成的河道,河道两岸则为稍高的冲积地带。南宋绍兴十年(),县城定于玉窖村(今榕城区中山、西马街道相邻一带)后,才缓慢在县城周边筑起堤围,抵御汛期水患。而在县郊广袤地域,北河流经的地方,依然是没有堤围的自然河道。明清时期,沿河村庄居民,开始在河边垒起堤围,防止汛期河水泛滥冲击村庄。而在非汛期,村民们也多于堤围外的河滩栽种一些成熟期短的瓜菜植物,堤外的河滩湿地,也是农村农业生产的可利用土地。但堤外种养,也破坏了湿地,影响了河道交通安全和泄洪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建设,并对北河河道进行整治和堤防固修,以提高北河河道的宣泄能力。据年《揭阳县水利志》载:至年,全县已整修和新筑堤防14条,总长.46公里。县城的北河两岸,基本上有抵御大洪水的堤围。
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揭阳市区由原来的揭阳县城拓展至黄岐山南麓以及紫峰山以南一带。随着新市的设立,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出台,“两河(南河、北河)四岸”规划建设也揭开了序幕。
根据新的规划和建设目标,北河揭阳市区段的堤围建设率先开行。堤围的防洪标准比以前的更高了,而跟着堤围“高耸”起来的,是堤上的绿化景观。年,市机关办公大院前北河段长1公里的堤围和绿廊建成,市民纷纷到这段秀美的其时称为沿江路的绿化带观光悠闲。年,绿廊向东伸延至梅东大桥北端。年底,东起梅东大桥,西至北河大桥,全长米的北河南岸堤围按照两河四岸规划方案进行建设。不久,南岸堤围和绿廊建成。其时,跟北南绿廊基本平行的两大道路被命名为临江北路、临江南路,临江北绿廊和临江南绿廊这两段城市带状公园就成为每天市民最多、游客最多的休闲健身地带。
02
跟堤上秀美
不相匹配的堤下湿地
堤上是美丽的风光,然而堤下却是另一番景象。
大堤筑高了,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而堤下,在非汛期时,河滩显露,淤泥丛生。一些利用滩泥栽种蔬菜的村民,还架设步梯,下堤继续栽种果蔬“搞活”自家经济。
经常到临江绿廊锻炼身体的市民吴伯告诉记者,以前“脏乱差”就是北河两岸的代名词,以前两岸的河漫滩废土淤泥臭气熏天,因为缺乏管理,人们的文明素养也不高,经常有人贪图方便,随意往河漫滩扔垃圾,搞得北河两岸又黑又臭,还有市民随意占用河滩种植蔬菜,将公共用地当成自家“菜园子”。谈起多年前北河两岸的“面貌”,吴伯连连摇头。
△北岸空阔的群众健身广场。阿龙摄
深有同感的还有市民黄先生,他表示以前可能水污染比较严重,人们经常往榕江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浮莲也疯狂生长。“以前读书经常会骑车经过北河大桥,眺望河面时,时常能看到一片青绿,那些肆意生长的水浮莲就如同‘草原’一般连成一片,时不时还能看到漂浮着的生活垃圾。”黄先生对以前北河水浮莲滋生漫长、堵塞河道的画面印象十分深刻。
03
响应群众诉求,
大刀阔斧进行改造
由于北河两岸的河漫滩环境恶劣,杂草丛生、垃圾遍布、臭气熏天,惹得附近居民颇有怨言,纷纷呼吁政府早日整治,还市民一片净土。
对此,揭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对北河两岸河漫滩进行生态修复,建设北河两岸湿地工程。为切实将北河两岸河漫滩精心打造成宜人、独特、引人驻留的滨江亲水平台,市委市政府广开言路,曾先后召开方案论证会4次,专家论证会10多次,并采纳市民合理建议10多条,包括本土网络论坛中网友提出的建议,其中合理可行部分均作为参考意见,最终形成的建设方案以河道整治,美化、绿化城市景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以及绿道建设等的功能需求,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合理打造河漫滩靓丽景观。
据北河两岸湿地工程设计师介绍,北河两岸湿地工程建设之前,北河两岸的防洪堤围及岸上的景观绿化带已建成,但岸下河漫滩没有统一规划,河床参差不齐,植被被污染破坏,水位线波动较大,且部分路段绿化带人车混杂,基础设施与整段绿化带不协调,所以,建设工程主要需要完善河道的清淤治污、绿化美化、生态环保、岸上景观及绿道网建设的结合等几个方面。
最终,经过不断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北河两岸湿地工程建设秉承因地制宜、简洁生态、节省安全的原则,同时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岸上景观绿化及建筑相结合,与绿道网建设相结合,与北河整治相结合。以最少改变原地形原则,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布置各园区景观,并对现有的生态岸线给予保护和修复。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内的资源条件,结合两岸堤上的景观绿化带,突出重点,以最经济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景观效益。此外,为把湿地工程打造成靓丽的亲水景观,设计人员还着重